有關市農業(農牧、畜牧水產)局:
為抓好今年春玉米生產,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省玉米專家顧問組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玉米產業創新團隊對春玉米進行了考察,研究提出了《2016年河北省春玉米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參照執行。
2016年6月27日至30日,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會同省玉米專家顧問組、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部分專家對全省春玉米生產情況進行了考察。專家組先后考察了保定、廊坊、承德、張家口4個地市的8個重點縣玉米生產情況,聽取了各地春玉米生產情況匯報,對當前玉米生長發育狀況及生產中存在問題進行了會商,提出了春玉米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
一、苗情狀況
從考察情況看,春玉米苗情呈現四個特點:一是生長發育良好。春玉米拔節前,北部降水較少有利于蹲苗。目前玉米株高較低,莖桿粗壯,植株穩健,大部分地塊玉米處于10-12 展葉,剛剛進入或即將進入大喇叭口期;播種偏早以及地膜覆蓋地塊達到13-14展葉;晚播地塊為7-9展葉。二是病蟲草害發生較輕。除部分地塊有玉米螟輕微危害外,未見其他蟲害發生;個別地塊偶有矮花葉病發生;田間雜草防控效果較好。三是地膜覆蓋作用明顯。覆膜地塊春玉米生育進程比同期播種的裸地提早7-10天,葉齡多2-3片。四是群體適宜。由于農機作業的普及應用,播種水平得到提升,主體地塊種植密度為4200-4500株/畝,行距和株距較為均勻一致。
二、土壤墑情
考察期間全省出現大范圍降雨天氣過程。6月27日至29日,全省大部分地區出現雷陣雨或陣雨天氣,平均降雨量為13.8毫米,25毫米(大雨)以上降雨區主要出現在保定、廊坊及以北地區。其中,承德平均降雨19.2毫米、廊坊29.6毫米、唐山20.3毫米、張家口36.1毫米、保定14.5毫米、秦皇島19.3毫米。此次降雨過程極大緩解了前期干旱,對正處于生長發育和需水關鍵期的春玉米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中后期生長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存在問題
目前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5月份張家口、承德兩市局部氣溫較常年偏低1.1℃,導致局部地區部分地塊玉米生長發育遲緩。二是部分地區播種期偏早,個別地塊在4月上旬就開始播種,導致早播不早出苗,并增大了感染絲黑穗病的幾率。三是個別地塊缺苗斷壟、整齊度差,播種質量有待提高。四是局部發生雹災,對玉米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
四、技術建議
1、重追穗肥。穗期是玉米一生當中對養分吸收量最多、吸收強度最大、吸收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施肥時期。尤其大喇叭口期是決定穗分化的關鍵時期,此期缺少肥水會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因此要適時追肥澆水。一般地塊要于12片展葉時,每畝追施尿素20-25公斤。追肥時可采用溝施或穴施,深埋10 厘米左右。最好結合水肥一體化技術或趁降雨追施,切忌在地表撒施,以防造成養分損失。高產地塊可在玉米抽雄至吐絲期補施粒肥,防止玉米生長后期脫肥和早衰,促進籽粒灌漿,提高結實粒數和粒重。一般結合澆水每畝可追施尿素5-7公斤。
2、病蟲防治。春播玉米中后期多發生葉斑病、青枯病、銹病等病害。葉斑病的發病輕重與降雨量大小有關,當病葉率達15%、又遇連陰雨天氣時要進行防治。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葉并集中銷毀,然后噴灑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殺菌劑進行噴霧防治。玉米青枯病(也稱玉米莖腐病、莖基腐病)是對玉米生產危害較重的病害。灌漿至蠟熟期,雨后積水溫度高容易發病。發現零星病株時,用咯菌腈、多菌靈等藥劑進行澆根防治。
春播玉米中后期主要有玉米螟、蚜蟲、粘蟲等害蟲。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時期在喇叭口期,可用毒死稗、辛硫磷、丁硫克百威、BT制劑、白僵菌等顆粒劑灌心進行防治;防治蚜蟲可用噻蟲嗪、吡呀酮、啶蟲咪、吡蟲啉等殺蟲劑噴霧;防治粘蟲可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三氟氯氰菊酯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
進行化學防治病蟲害時,要按照農藥說明書或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操作,以免發生藥害。
3、分類指導。春玉米生產區特別是承德、張家口地區,生態類型多樣,玉米播種期、生長發育進程以及存在問題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各地要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出分類技術指導意見,以滿足不同生產情況的技術需求。
4、人工去雄。人工去雄是玉米增產的一項重要技術。去除雄穗可以改變營養物質運轉方向,改善群體通風透光條件,促進雌穗和籽粒發育,玉米產量可增加5—10%。在雄穗剛抽出未散粉時,隔行或隔株除去雄穗,應注意邊行不去,小地塊不去,陰雨大風天不去,去弱,去劣,不帶頂葉。
5、輔助授粉。對于高產地塊或在開花授粉期間遇到極端天氣情況下,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有效提高玉米結實率。可采用拉桿或拉繩的方法,將雄穗上的花粉抖落下來,使雌穗能夠接受花粉,達到人工輔助授粉的目的。在玉米抽穗和吐絲前后,將少數沒有結棒能力的小株、弱株拔除,既能省水省肥,又利于田間通風透光。
6、籽粒直收。玉米籽粒直收技術是一項節本增效的先進生產技術,具有省工、省力的特點,我省春播區最有可能率先在省內實現該項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和推廣。各地要加強對本區域品種后期灌漿特性、籽粒脫水特性以及抗倒能力的監測,為今后籽粒直收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提供技術支撐。條件成熟的可召開籽粒直收技術現場觀摩會,加速籽粒直收技術的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