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國發[2016]52號)、《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京政發[2016]44號)等文件精神, 發揮科技支撐對城市環境管理水平提升的引領作用,現圍繞首都藍天行動培育、污水處理與水環境保護、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區域協同發展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基礎性研究、城市交通、城市運行安全保障、老齡科技服務創新、科技冬奧等社會發展部分領域征集儲備課題,具體通知如下:
一、申報方向
(一)首都藍天行動培育
該部分課題旨在圍繞服務于大氣污染治理決策開展研究。
1.研究細粒子粒徑分布特征及對霧霾能見度的影響,探討不同粒徑段細顆粒物的化學組分特征,研究獲得對霧霾能見度影響大的污染物種粒徑及成分,定量不同粒徑段細粒子來源。
2.研究以臭氧和過氧酰基硝酸酯等為代表的光化學污染指示劑與PM2.5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確定我市光化學反應指示劑的時空分布特征,以及對臭氧和二次顆粒物生成的貢獻,定量評估PM2.5濃度變化對臭氧污染的作用。
3.研究北京地區氨對細顆粒物的形成機制,開展三維立體空間高分辨率的氨濃度觀測,確定我市氨時空分布特征。明確細顆粒物中銨鹽形成機理,尤其是重污染天氣過程氨對我市細顆粒物的形成貢獻。
4.研究人為源VOCs排放變化及對夏季臭氧和大氣自由基的影響,構建近年來我市人為源VOCs高分辨率排放清單。定量京津冀區域VOCs傳輸對我市夏季O3的濃度貢獻,量化人為源VOCs排放變化及對夏季臭氧和大氣自由基影響。
(二)污水處理與水環境保護
該部分儲備課題旨在遴選可在北京示范應用的技術和產品,該部分課題將在專家評審后征求北京排水集團意見確定。
1、面向未來的污水處理技術:包括但不限于“自養與異養耦合深度脫氮技術、厭氧氨氧化脫氮、新型高密度微生物污水處理技術、基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污泥生物減量化技術”等技術或工藝研發。
2、環境友好型水廠建設技術:包括但不限于“磷資源回收、污水處理廠全流程惡臭氣體排放特征與控制、排水特種智能設備、非碳源依賴型污水深度脫氮除磷裝備” 等技術或工藝研發。
3、基于再生水的水環境保障技術:包括但不限于“基于再生水利用的人工濕地修復與生態保護技術、利用分子生態學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技術、低濃度難降解新型風險有機物去除技術再生水分質利用與水質保障技術” 等技術或工藝研發。
(三)農村生活垃圾處理
針對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離、就地處理的技術及設備、運營服務,開發運行管理模式可行、操作簡易、運行成本低的設備,并適合在村級(單村或多村聯合)使用。入選技術將在北京指定村莊進行不低于2年的示范應用。
(四)區域協同發展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基礎性研究
該部分儲備課題旨在通過下面所描述的研究,形成優勢的包含技術研究、成果轉化、治理工程實施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團隊。
1、東南發展區土壤-地下水跨介質污染監測調查與治理技術評估
針對影響北京市東南部快速發展的土壤和地下水跨介質復合污染問題,開展復合污染的調查監測、風險識別及演化分析,研究篩選跨介質復合污染治理的適用技術,提出土壤和地下水復合污染協同治理的總體策略。
2、城市副中心及周邊地區生態演化特征與承載力提升技術途徑研究
針對北京市副中心在高標準快速建設進程中面臨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承載力嚴重不足問題,解譯生態空間格局演化與區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耦合響應關系及交互影響機制,識別關鍵控制要素及影響因子,提出健康的水循環指標體系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承載力綜合提升技術框架。
3、西北涵養區受損生態空間調查評估與生態完整性修復技術方法研究
針對西北部涵養區生態受損嚴重、生態系統阻斷及斑塊化等問題,開展生態本底及受損空間調查與評估,解析生態演化過程和受損空間特性,提出受損生態空間修復目標和生態完整性恢復技術指標,構建生態涵養功能提升和優化配置誘導技術體系。
(五)城市交通
1、城市軌道交通互聯互通關鍵系統
(1)構建互聯互通城市軌道交通技術體系
開發適用于全自動運行的互聯互通信號系統技術,開發兼容CBTC及鐵路信號系統技術或拓展用于鐵路的CBTC系統技術,研制兼容城際交通需求的和市域軌道交通車輛。
(2)城軌網絡化運營的安全技術
研制適用于特大型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樞紐客流仿真決策平臺。
2、基于大數據的道路智能交通預測評價技術
(1)發展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交通系統預測評價體系
基于手機信令、GPS、IC卡等綜合大數據,構建反映全市范圍的城市交通運行效率的綜合交通出行指數。開發基于大數據的公交線網優化和智能調度技術。
(2)推進以互聯網+引領的綜合型智能交通系統集成
城市運行多領域融合的智能交通預測預警技術開發與應用,包括但不限于:推動綜合交通樞紐運力接續協同技術開發應用,促進智能交通與精準氣象預報等領域的融合創新等。
(六)城市運行安全保障
1.重點行業生產安全保障技術
(1)加油站安全隱患排除關鍵技術:針對加油站作業事故隱患,包括卸油、量油、加油、清罐四個環節,提出有效的解決防控技術方案。
(2)基于大數據的安全生產綜合監管關鍵技術:研發相關智能終端、編制安全生產大數據標準規范、建立安全生產大數據支撐平臺,突破安全生產大數據分析及應用技術,實現安全預測、預判、預警及智能化控制。
2.消防與應急救援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
(1)智慧消防系統構建:構建“消防大數據指示圖譜”,對各類數據資源進行深度關聯、挖掘應用,實現消防巡檢規范管理、消防設施狀態自動感知、火災智能預警、輔助滅火指揮等功能,支撐“防”“消”結合,科學管理與決策。
(2)高層建筑滅火救援關鍵技術:開發適用于高層建筑火勢控制的技術裝備,著力解決滅火精準、操控機動靈活的問題。
(七)老齡科技服務創新
1、老年用品研發與產業化
該部分課題旨在開發一批適合老年人使用的相關器具,鼓勵各類技術產品進行適老化跨界開發應用,鼓勵形成產品進行推廣,單個產品研發支持上限不超過80萬。
(1)康復輔助器具開發
落實《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實施意見》,培育康復輔助器具自有品牌,面向實現進口替代,開發經濟實用的康復輔助器具。
(2)老年居家產品開發
符合我國老年人人體工學和心理特點的老年助餐、助行、助力、助浴等生活輔助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重點提升產品的輕型化、便利化、智慧化水平,改善產品耐用性、穩定性和使用舒適性。
(八)科技冬奧
冬季運動專項先進訓練比賽器材裝備研制,用于運動器材的先進材料開發。
二、申報課題要求
1.申報課題應符合申報方向要求,應符合北京特點,圍繞服務于北京城市運行管理目標 。
2、申報課題具有明確的技術創新性,具有清晰、可量化的目標及考核指標,具備完善的研究團隊組織架構。
3.已獲得國家或北京市財政經費支持的相關技術及研究內容,不得重復申報。
4. 申報財政科技經費應根據研發需求據實申報,鼓勵自籌為主方式。
5.申報單位應填寫《儲備課題情況簡表》、《社會發展領域儲備課題申報書》電子版(模板見附件)。
6.不受理保密類課題
三、申報單位要求
1.在北京地區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或事業單位,具有相應的實施能力和條件。
2.申報單位管理規范,業務及財務制度健全,在市科委無C級及以下不良信用記錄。
3.企業牽頭申報的課題,鼓勵以不低于1:1自籌經費,保證課題順利實施。
四、申報材料受理
1. 申報單位將填寫的《儲備課題情況簡表》、《社會發展領域儲備課題申報書》(模板見附件)發送至郵箱:bjkwsfc@126.com。
同時請將紙質材料2份于3月5日-9日集中快遞至如下地址(快遞請統一使用順豐或郵政):
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路7號院2號樓,社會發展處(收),郵編:100195,電話:66153450,66151107,66153392
2.申報材料報送截止受理時間: 2018年3月10日17:00前。
咨詢電話:66153450, 66151107,66153392
市科委社發處
2018年2月5日